深刻理解郵票主題是郵票創作的第一步,這套郵票是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而發行的祖國建設成就題材郵票。烏東德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作為新時代我國水電建設的最新成就,為國民經濟注入了強勁的動能,是合理開發金沙江水資源的巨型水電工程,也是西電東輸的國家重大工程。這兩項水電建設工程既展現了新時代中國水電建設的巨大成就,也記錄了中國水電建設者的奮斗經歷與“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面對水電建設者的偉大壯舉,我希望以最典型和動人的藝術語言,把水電站的雄姿、新時代我國水電建設的偉大壯舉和巨大成就展現在“國家名片”上,用這種獨特的方式謳歌工程的偉大和建設者的奉獻與智慧,獻禮黨的二十大。
郵票創作遇苦難
郵票創作期間,疫情又一次在全國反復,一些地區都實施了不同程度的封控和管控措施,我所在的天津也出現了確診病例,這無疑給資料的采集與設計溝通等帶來了一些困難。另外,白鶴灘水電站在郵票創作期間尚未竣工,如此超大規模的工程,人工實地拍攝難以實現。我收集的資料素材又多為工程資料,極具價值的圖像資料相對較少,致使創作初期無法全面、準確地了解水電站的構造,部分細節只能采用推演的方式來進行想象,也給郵票創作增加了難度。
藝術創作形式:水彩畫和藍綠色調
我在這套郵票的創作中采用了自己擅長的水彩畫的藝術表現形式。水彩畫是以水為媒的紙本繪畫,有著輕快、流暢、潤澤、透明的特點,由于水的流動性以及顏料的透明性,水彩畫使郵票畫面產生了一種明澈的視覺效果,而水的流動性又生成一種淋漓酣暢、自然灑脫的意趣,與這套票的主題形成了完美的契合?紤]到郵票主題以水為核心內容、郵票上的水電站位于川滇地區以及色彩的搭配效果等因素,我選擇以藍綠色作為郵票的主色調,既呼應了水電站題材,又展示出水電站所處地域的自然與文化特征。
郵票的創作構思
兩座水電站的組成元素、表現視角等都是創作時需要考慮的問題。我選擇了從郵票的票形、水電站構造、視角、透視及票面的總體布局關系等方面綜合體現烏東德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的壯觀景象,以寫實與寫意相融合的藝術表現手法進行創作!
由于郵票的表達的內容——兩座水電站的構造有很多相似之處,為了充分體現兩枚郵票的差異,我在票形和創作視角上動腦筋。在票形上,兩枚郵票選擇了一橫、一豎兩種票形。兩枚郵票的創作視角也不盡相同:“烏東德水電站”郵票更多地表現了上游的自然風光,遠處山體的層疊、平靜的水面都表現得比較充分;“白鶴灘水電站”郵票采用了鳥瞰的視角,更多地表現了它下游的風光和地貌特征,藍綠色彩的比重也更大。這種差異化處理方式,不僅令郵票形式更加活潑,也非常貼近兩座水電站的地域環境。

烏東德水電站

第1枚郵票表現了烏東德水電站,它是中國第四、世界第七大水電站,各項數據堪稱中國水電建設的奇跡,也是21世紀我國開工建設并投產的第一個千萬千瓦級的世界級巨型水電站。烏東德大壩共分為15個壩段,壩體高270米,屬于300米級的高拱壩,壩頂的弧長達326.95米。壩體高,對應的蓄水水位也高,烏東德大壩是金沙江下游四大梯級中的第一級,奔騰數千公里的金沙江在此截流,壩前與壩后水位落差巨大,泄洪場面相當壯觀,大壩主體位于金沙江下游的峽谷處,河谷非常狹窄,兩岸自然邊坡高且陡峭,地質構造復雜,形成了烏東德水電站“纖細”的身姿。
這枚郵票為橫式票形,圖案表現了周邊的山體、大壩元素及泄洪的場面,大壩居于兩邊山體的中間位置,采用近乎與壩體平視略高一點的設計視角,這樣可以充分展現壩體頂部的構造,同時也將壩前、壩后水位的落差及山體的組合形態完整地展現出來。設計上采用動靜對比的方式,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大壩上游平靜的水面波光粼粼,碧綠的水色十分清澈;大壩下游則呈現了表孔和中孔雙泄洪的狀態,云霧繚繞,猶如萬馬奔騰,景象極為壯觀。遠處層疊交錯的山體展現了水電站周邊優質的生態環境和美麗中國建設綠色工程。
白鶴亮水電站
第2枚郵票表現的白鶴灘水電站作為在建規模全球第一、單機容量世界第一、裝機規模全球第二大的水電站,被譽為當今建筑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上游與烏東德梯級電站相接,下游尾水與溪洛渡梯級電站相連,是金沙江下游(雅礱江口—宜賓)河段4個梯級開發的第二級, 其單機容量100萬千瓦,是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而且機組的設計、制造、安裝全部實現了國產化,中國的水電裝備制造水平已站在世界巔峰。白鶴灘水電站攔河壩為雙曲拱壩,壩頂高程834米,最大壩高289米,大壩壩頂弧長約209米,分30條橫縫,共31個壩段,泄洪設施包括大壩的6個表孔、7個深孔和左岸的3條泄洪隧洞。
這枚郵票為豎式票形,圖案是白鶴灘水電站橫貫左右的大壩與圍堰元素以及泄洪的場面,采用了高視點透視法,以鳥瞰圖空中全景的展示形式,將大壩及表孔結構清晰地呈現出來,展現了大壩壯美的身姿以及優美的景色,升騰的云霧更使大壩周邊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壩體采用中孔泄洪,水流表現得更加真切,也拉近了與觀者的距離,仿佛將觀者置身于氣勢磅礴、壯麗秀美的環境之間,身臨其境地去體驗這一偉大工程。
版張的設計處理
全張票的版式和邊飾的設計也經歷了一番周折。為了與郵票形成呼應,邊飾圖案最初仍采用水彩畫的形式,但我發現無論如何處理似乎對郵票圖案都會形成一種干擾:如果色彩飽和,就有些喧賓奪主;如果色彩較淺,又完全體現不出水彩畫的特點。因此,邊飾圖案最后干脆選擇了素描的形式,并以銀色印刷,總體效果不錯,評審專家和郵票發行部門、印制部門的領導也都比較滿意。
與《二灘水電站》更具現代感
2001年,我曾經設計過《二灘水電站》小型張,由于小型張票幅大,整個畫面體量較大,水電站的表現空間充足;而這次設計的《水電建設》是兩枚郵票,票幅比《二灘水電站》要小得多。
畢竟兩套郵票的發行時間隔了21年,我認為《水電建設》郵票的繪畫技法更加成熟,現代意識比《二灘水電站》強烈,從整體來看也更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受,尤其是票圖上對于水電站下游水流霧氣的描繪和氣氛的營造 ,使人仿佛置身于美妙的自然環境中。
總之,《水電建設》郵票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既展示了水電站的雄姿,也體現了周邊良好的生態環境,將生態環境和水電站的主體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二是既客觀地描繪了水電站嚴謹的構造,又呈現了繪畫的藝術特征,例如,霧氣很好地渲染了畫面的藝術效果;三是全張票上既呈現了郵票的最終效果,邊飾圖案又可以讓集郵愛好者全方位地了解這套郵票的整個創作過程。
來源|中國集郵報
排版|8090集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