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網傳郵票為印刷品以來,在集郵界引起了軒然大波,悲觀的集郵者認為集郵品又向廢紙靠近了一步,再加上行情不好,越發加重了這種悲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郵票到底是印刷品還是藝術品。
咱們就從郵票是印刷品的傳言說起。既然是傳言,自然不能確定為事實,但是本著“無風不起浪”的說法,我們還是要論證一下它的可信度。
首先傳言的內容來自官方文件,既然是文件,總該見到實物才可以相信,但是即便是網上傳了文件照片,本著審慎的態度,在未確定照片真偽的前提下,自然不能確定。
那么如何才能確定傳言是否屬實呢?只能在法律法規里來尋找答案了。
中國工商總局規定,(注冊)商標共有45個大分類,其中第16大類是“印刷品、印版、紙和紙板”,第36大類是“金融、保險和貨幣”。那么,郵票屬于哪一類呢?它和藝術品、錢幣并列在第36大類的第3小類。這個是有據可查的官方定義,所以說傳言不能輕易確定為事實。
如果說郵票不是印刷品,誰信吶!它無時無刻地證明自己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印刷品——出身于印刷廠,表現為打折,使用時受限,需求已大減......難怪會有印刷品的傳言。
當可見,傳言不能忽略,畢竟傳言也是群眾的意見,忽略群眾的意見怎么說也是不對的。然而,為何工商總局會將郵票(品)列入藝術品分類里呢?
我們先來看看藝術的定義,新華字典里說,藝術是形象地反映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可見郵票能不能滿足人們精神需求是其具備藝術性的關鍵。在不以使用為目的的情況下,巨大的需求量和節節攀升的市場價格便是其精神需求的量化值。例如:80版猴票之所以成為集者心目中的神話,離不開其最高的知名度和關注度。
知名度和關注度來自哪里呢?
有人說產品的質量好是主要的,其實不然。例如:80版猴票并未榮獲最佳郵票桂冠,印刷過程也是一波三折,險些夭折在印刷機上,其產品質量并非第一。它的關注度和知名度主要來自時代機遇,當時正值集郵活動恢復初期,正所謂“久旱逢甘露”,外加海外關注大陸的生肖文化,猴票獲得了空前的關注,讓其經久不衰,久久為功。
在我看來印刷品也好,藝術品也罷,都不是重要的,關鍵的是我們如何看待集郵活動。
如果我們把集郵品是一個賺錢的商品,那么它就是印刷品;如果我們把集郵品看做一種精神需求,那么它就是藝術品。
工商總局是管理商品交易的部門,規定了郵票屬于藝術品,這是不是通過商品交易過程中的管理經驗告訴我們,郵票作為商品,走藝術品道路才是最佳選擇呢?
今天,我們看到了集郵品評級現象,這固然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但是如何滿足集郵者精神需求進而提升人們的關注度是不得不面臨的一個難題,誰能破解誰就能擁有打開集郵創新發展的金鑰匙。